嗨,各位老铁们!
今天咱们不聊别的,就来聊聊这人情世故,尤其是帮人这档子事儿。
都说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助人为乐那是好事,谁都想当个热心肠。
可话说回来,这年头,好心办坏事儿,甚至因为帮了不该帮的忙,把自己搭进去的例子,那是数不胜数。
咱们老祖宗那本《资治通鉴》,可不是光写帝王将相的,里头藏着多少普通人都能用上的大智慧,尤其是关于这“帮忙”的学问,那真是句句箴言,字字珠玑。
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有哪三种忙,你可千万别瞎帮,不然等到吃亏了才后悔,那可就晚了!
咱们先说头一桩,也是最容易犯的毛病,那就是“力所不逮,强自出头”。
这啥意思呢?
就是你自己明明没那个本事,没那个条件,却非要打肿脸充胖子,硬着头皮去替别人扛事儿。
结果呢?
事情没办成不说,可能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,弄得鸡飞蛋打,两头不讨好。
这事儿在《资治通鉴》里头,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赵括“纸上谈兵”了。
都知道长平之战吧?
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,赵国几十万大军,最后让秦将白起给活埋了。
这悲剧怎么来的呢?
就是赵国国王赵孝成王,非要让赵括去替代老将廉颇当主帅。
当时赵括他妈,那可是个明白人。
她一听这消息,急得都快哭了,赶紧跑到赵王面前,跪下就哭着说:“大王啊,我这儿子赵括,只会读他爹的兵书,根本不懂得战场上怎么灵活应变,他真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啊!” 你听听,亲妈都这么说,这说明啥?
说明赵括真没那个金刚钻啊!
他妈这不是不疼儿子,也不是啥“妇人之见”,她这是真知道自己儿子的底细,知道他根本没那个能力去指挥这么大规模的战役。
她是在尽一个母亲的责任,也是在尽一个臣民的责任,苦口婆心地劝大王别犯傻。
可赵孝成王呢?
他偏不信邪,觉得赵母是妇道人家不懂军事,非要一意孤行。
结果呢?
四十万赵军白白送了性命,赵国元气大伤,从此走向衰落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啥道理?
“宁扶井绳,不扶醉人”!
井绳再细,它也能帮你打水;醉鬼再可怜,你扶他,他可能还会吐你一身,甚至倒下来把你给压伤了。
这意思是说,有些忙,你明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去帮,就别勉强。
硬着头皮去帮,非但帮不了忙,可能还会把事情搞砸,甚至伤害到自己。
就拿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来说,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?
朋友找你借钱,张口就是几十万,可你自己全部家当也就几万块钱。
你碍于情面,或者觉得自己是朋友,非要去想办法凑钱给他,甚至去借高利贷。
结果呢?
钱没凑够,或者凑够了,朋友还不上,自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。
再比如,同事让你帮他完成一个根本不是你专业范围内的项目,你为了表现自己,或者不好意思拒绝,结果加班加点,项目搞砸了,领导怪罪下来,锅还得你来背。
所以啊,咱们在帮别人之前,一定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。
这不是冷漠,这恰恰是对自己、对别人最大的负责。
就像你踮起脚尖去够一个根本够不着的东西,最终只会重心不稳,摔个狗啃泥,还得把旁边的人也给带倒了。
量力而行,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,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。
接着咱们说第二桩,这可真是个“坑”,那就是“钱财担保,引火烧身”。
说到钱,那可真是个敏感又现实的话题。
咱们中国人最讲究“义气”,觉得朋友有难,那必须两肋插刀。
可有些“难”,你真不能去“插刀”,尤其是涉及到钱财担保这种事儿,那简直就是“玩火自焚”,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烧得精光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头,平原君门客魏齐的故事,就特别能说明这问题。
魏齐是平原君的门客,后来被秦国追捕,走投无路。
当时有个叫虞卿的人,他特别仗义,看魏齐可怜,就想帮他一把,让他去投奔魏国的信陵君。
可信陵君呢,他虽然爱惜人才,但对秦国也是心存忌惮,不太敢收留魏齐。
虞卿一看信陵君犹豫不决,心里那个急啊!
他竟然想出了一个“惊天地泣鬼神”的办法——他把自己佩戴的“相印”,也就是他身为宰相的官印,拿出来做抵押,意思就是说,他把自己的官位、自己的前途,都押上去了,以此来担保魏齐,请信陵君赶紧收留。
你听听,这是什么操作?
简直是拿自己的“政治生命”去为别人的“逃亡之路”做担保啊!
虞卿的心是好的,他重义轻相印,这种精神确实很让人佩服。
可结果呢?
他还没来得及把魏齐成功引荐给信陵君,魏齐就已经因为绝望而自杀了!
虞卿最终落得个“情义两失”的下场,自己的官位也差点不保。
这个故事虽然不是直接的钱财担保,但道理是完全一样的。
一旦你为别人做了钱财担保,那就相当于你把自己的“身家性命”都押在了别人身上。
如果对方有能力偿还,那还好说;可一旦对方无力承担,那这笔沉重的债务,就像一条无形的锁链,牢牢地把你给捆住了!
咱们老祖宗《增广贤文》里有句话说得好:“冷眼观人,冷耳听语。” 这句话简直是金玉良言啊!
在涉及到重大钱财担保的时候,你必须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。
别看平时称兄道弟、姐妹情深,一旦涉及到巨额债务,再亲密的关系也经不起这种“炙烤”。
你看看咱们身边,多少朋友因为借钱反目成仇,多少亲戚因为担保而老死不相往来,这样的例子还少吗?
我身边就有一个真事儿。
小张和小李是多年的好哥们儿,一起长大,感情特别深。
后来小李做生意急需资金周转,就找到小张,让小张帮他做了一笔银行贷款的担保,数目还挺大的。
小张当时也没多想,觉得兄弟有难,必须帮。
结果呢?
小李的生意没做起来,贷款还不上,银行直接就找上了小张。
小张当时都懵了,他自己的房子、车子都差点被银行给查封了。
最后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事情摆平,但和小李的关系也彻底破裂了,两人到现在都不再联系。
所以啊,朋友们,护住自身的底线,才是长久相处之道。
你可以帮朋友应急,但别把自己的“底裤”都给扒了!
面对金钱,咱们中国人得学着点“理性”,别让一时的“感情用事”,毁了你一辈子的积蓄。
毕竟,这年头,钱多难挣啊,你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血汗钱,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成了别人的“赌注”!
最后,咱们说说这第三桩,也是最容易让人“惹祸上身”的,那就是“搅入职场争斗”。
咱们现在的人,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里待着,职场就像一个小社会,里面各种关系错综复杂。
同事之间,明面上和和气气,背地里可能早就暗流涌动,各种“宫斗剧”轮番上演。
如果你一不小心,被人拉下水,卷入了这些职场纷争,那可真是“飞来横祸”,轻则影响心情,重则丢了饭碗,甚至影响你的整个职业生涯。
这事儿在汉景帝时期,朝堂上的大臣袁盎和晁错的恩怨,就特别有代表性。
那时候,汉景帝的朝堂上,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,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。
袁盎和晁错,他俩就是一对“死对头”。
晁错是汉景帝的宠臣,也是个“改革派”,他主张削减各地诸侯王的权力,这事儿得罪了一大批人。
而袁盎呢,他跟晁错政见不合,自然也成了晁错的眼中钉。
后来,吴楚等七个诸侯国打着“清君侧”(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)的旗号造反了,晁错就想趁机除掉袁盎。
他跑到汉景帝面前,进谗言说袁盎跟吴王刘濞关系密切,建议皇帝把袁盎杀了。
袁盎一听,这可不得了啊,自己啥也没干,咋就惹上杀身之祸了呢?
可袁盎是个聪明人,他没有慌乱,也没有跟晁错硬碰硬地吵架。
他巧妙地找到了机会面见汉景帝,然后直言不讳地说:“陛下啊,吴楚七国反叛,表面上是‘清君侧’,实际上就是因为晁错削藩太急,把他们给逼急了!” 袁盎这招真是高啊,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晁错,而且说得有理有据,让汉景帝听了直点头。
最终结果呢?
晁错被皇帝下令诛杀了,而袁盎却保全了自身,甚至还得到了汉景帝的重用。
袁盎之所以能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朝堂争斗中全身而退,绝不是偶然。
他深知卷入权力斗争就像走在刀尖上,职场争斗就像丛林里的暗战,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际上暗藏杀机。
贸然站队,就如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别人的棋盘上,输赢全都不由自己说了算。
这个故事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启示是什么?
咱们老祖宗《周易》里有句话说:“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。” 这意思是说,聪明人考虑问题,不会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。
咱们中国人最讲究“本分”,在职场上,守住自己的本分,专注于自己的工作,对那些无谓的纷争敬而远之,才是长久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别看有些同事为了争个蝇头小利,勾心斗角,争得面红耳赤,你以为你帮了其中一方,就能得到什么好处吗?
搞不好,你只是成了他们争斗的“炮灰”,最后落得个“兔死狗烹”的下场,人家争完了,把你一脚踢开。
我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儿。
我们公司两个部门的领导,为了争夺一个新项目的主导权,闹得不可开交。
其中一个领导找到我,希望我能帮他收集另一个领导的“黑材料”,好在开会的时候给他致命一击。
我当时差点就鬼迷心窍了,心想这要帮了,领导肯定会器重我。
但后来我冷静一想,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?
我只是个小小的技术员,要是卷进去,不管谁输谁赢,我估计都没好果子吃,说不定最后两边都得罪了。
于是我就委婉地拒绝了。
结果呢?
那两个领导斗了几个月,最后两败俱伤,都被公司调离了原来的岗位,而我呢,因为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,反而得到了新领导的赏识,后来还升职了。
所以啊,朋友们,职场上的“热血”千万别乱撒!
别让一时冲动,浇熄了你前程的明灯。
你以为你是“仗义执言”,结果可能只是“引火烧身”,最后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。
咱们中国人讲究“明哲保身”,这可不是什么贬义词,而是一种大智慧!
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,学会保护自己,才能走得更远,走得更稳当。
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股市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