烈日下,皮肤黝黑的维修工趴在滚烫井口边,汗水浸透的后背晒出一层盐霜,他们的手指正与生锈的螺丝争分夺秒。
地表温度50℃,维修队的宋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汗水,钻进闷热的井房更换零件。机井旁,玉米叶子蔫得卷了边。“越是高温天,庄稼越渴,我们多抢一分钟,秋粮就多一分保障。”他对身旁的队员喊道,声音沙哑却坚定。
在驻马店驿城区水屯镇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7月以来,这片土地几乎滴雨未降。官方数据显示,驻马店7月降水量仅有6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96%,41%的气象站点达到重旱以上等级。
01 罕见旱情,数字背后的灼热大地
当河南7月平均气温创下30.5℃的历史新高时,驻马店的农民们早已在焦灼的土地上奔忙多日。气象记录显示,今年7月是1961年以来最热的七月,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高3.2℃。
旱情发展之快令人心惊。截至7月25日,周口市的西华、太康、鹿邑、郸城、项城、沈丘已达重旱等级,而淮阳区、川汇区、商水县更是出现特旱等级。
“连续3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”,这样的表述在干旱报告中反复出现。在驿城区水屯镇,持续38℃以上的高温让地表温度突破50℃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地下水位的变化。由于春夏连旱,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已降至11.87米,比去年同期骤降3.57米。许多机井水位持续走低,一些老井甚至完全干涸,抽上来的水浑浊发黄,连人喝都成问题,更别说浇地了。
02 抗旱一线,汗水浸透的守护故事
“这口井坏了两天,玉米叶子都蔫了,多亏维修队来得及时!”在水屯镇大刘村的玉米地旁,村民王大爷脸上的愁云随着重新喷涌的清流渐渐散去。
面对严峻考验,水屯镇政府迅速行动。镇村两级成立了20个抗旱保秋互助服务队,还专门组建了2支机井和电力专业维修队。这些队伍每天清晨5点就带着工具出发,在田间地头连续作战10余个小时。
同样的战斗也在沙河店镇打响。该镇紧急建设了3个集中取水服务点,完成三相电架设保障电力供应。每个取水点日均服务村民超过200人次,帐篷、桌椅、救生圈等设施一应俱全,专人24小时值守确保安全。
维修队员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。他们穿着被汗水反复浸透的工作服,趴在滚烫的井口边排查故障,钻进蒸笼般的井房更换零件。截至目前,仅水屯镇就已修复故障机井423眼,解决了最紧迫的“灌溉难”问题。
03 焦渴的庄稼,与时间赛跑的保秋之战
这场旱灾正值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期。我省秋作物以玉米和花生为主,此时玉米正处于从拔节到抽雄吐丝的需水敏感期,花生也处在开花下针到果实膨大的重要阶段。
高温干旱的双重夹击带来了致命影响。在夏玉米花期,高温会导致花粉活性降低、授粉不良,出现缺粒、秃尖等问题。7月25日,市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预警,明确指出太康县中北部、商水县东部等地达到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高风险级别。
“即将成熟的玉米因为缺水,叶子全部焦了。”一位周口农民望着自家田地叹息。在安徽、河南等地,部分地块的玉米、大豆叶片已出现萎蔫、卷曲现象,受旱严重的甚至停止生长。
面对危机,农业专家开出了“药方”:科学灌溉、人工授粉、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。技术员们深入田间,手把手教授“浅水勤浇”“水肥一体化”等节水抗旱技术。
04 多措并举,全省打响抗旱保收攻坚战
这场抗旱战役已上升为全省行动。8月1日,河南省委书记刘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,强调要多措并举抗旱保秋,科学调度水源,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。
资金支持迅速到位。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紧急会商,安排下达2000万元抗旱资金,预拨中央5000万元抗旱资金和1亿元“一喷多促”资金。周口、驻马店两市也分别下拨2000万元和900万元抗旱资金。
水利工程发挥关键作用。全省累计调水9.49亿立方米,统筹利用115万眼机井。针对机井不足的问题,周口、驻马店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新打应急井1.29万眼。
更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。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秋粮工作指导组和9个抗旱督导组分赴各地。在高校,留校学生收到了解暑西瓜;足球俱乐部暂停了室外训练。一场全民抗旱的合力正在形成。
05 挑战持续,守护粮袋子的全民行动
未来几天,考验仍将持续。省气象台预计,8月5日前我省将持续高温闷热天气,3日至5日全省大部最高气温将超过37℃,北中部、西南部部分县市可达40℃以上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8月6日至7日全省大部将有阵雨、雷阵雨,局部大雨或暴雨,可能出现旱涝急转。为此,全省投入51.12亿元完成沟渠连通整治11.76万公里,基本实现重点农田“有沟渠、能连通”。
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,我们需要建立更长效的应对机制。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,到抗旱作物品种的研发;从水利设施的完善,到农业保险的普及,每一步都关系着粮食安全的根基。
沙河店镇集中取水点,24小时值守的工作人员拧开水龙头,清流汩汩涌出。排队等候的农民们急忙递上水桶,干裂的嘴角终于有了笑意。“政府帮我们修机井、送设备,技术员教怎么浇水最省水,这下心里踏实多了!”种植大户刘大哥望着重新焕发生机的玉米地,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。
田间,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户采用“浅水勤浇”技术;远处,新打的1.29万眼应急井陆续出水。这场守护“粮袋子”的战斗仍在继续——每一株挺过旱情的玉米,每一粒熬过高温的花生,都承载着农人沉甸甸的期盼,也牵系着中原粮仓最坚韧的生命力。
每一滴清水背后,都是无数人烈日下的坚守。
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股市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