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。——《汉晋春秋》
司马氏夺权之心日益显现,年仅19岁的高贵乡公曹髦,曹操的重孙子,于260年五月初七,亲自持剑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出宫讨伐司马昭,结果被成济刺死,让司马昭背上了“弑君”的罪名。这是司马篡魏的最后一幕大戏,曹髦轰轰烈烈的死去,总算没有辱没曹操的英名。
曹髦,不只是一个拿着剑讨伐司马昭的愣头青,据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记载,曹髦“少好学,夙成”。意思是说,曹髦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,才慧早成。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,在郭太后力争之下,司马师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。
曹髦生于241年,14岁被迎立为帝,在今天看来,14岁还是个初中学生,但“才慧早成”的曹髦可没那么简单。他知道自己和曹魏王朝的处境,所以从一进入洛阳,他既小心翼翼,同时又表现出老成持重的样子,让“百僚陪位者欣欣焉”。
比如,曹髦进入洛阳后,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,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。司礼官奏说:“按礼仪您为天子,不必答拜臣下。”曹髦回答:“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!”遂对群臣答拜还礼。
到止车门,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。左右皆劝阻:“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。”他说道:“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,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!”还是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堂。简单的几项举动,让大臣们感到欣慰、叹服,不得不说曹髦是有心计的。
第一次夺权尝试
正元二年(255年),镇东大将军毋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氏,大将军司马师督师征讨淮南。几番激战,毌丘俭战死,文钦逃往孙吴,然而,司马师在这场战争中被文钦之子文鸯惊得眼球掉落,病上加病。
“叛乱”平息不久,司马师自料性命难保,就派人从洛阳叫来了司马昭,对他说:“我估计自己不行了,你接掌我的大将军印。话未说完,司马师一命呜呼,消息传到宫中,曹髦大喜。他意识到这是夺权的好机会,于是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,让尚书傅嘏“率六军还京师”,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。
不料,在傅嘏、钟会的建议之下,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,他亲自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。迫不得已,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、录尚书事。就这样,曹髦第一次夺权尝试失败,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。
曹髦也曾想通过思想上来遏制司马家篡位,推崇少康,太学问《易》、问《尚书》、问《礼记》,都是他想努力稳固权力,表明自己心迹的表现。
在《三国志》高贵乡公曹髦的传记中,陈寿花了大量篇幅去写曹髦跟儒生博士们讨论经史的内容,很多人可能不理解,其实陈寿也是在暗示一些东西。
第一,推崇少康。甘露元年(256年)二月丙辰日,曹髦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,并和诸儒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。一开始荀顗等人认为,少康虽然中兴夏朝,但比不上刘邦草创基业。
而曹髦认为,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。刘邦虽然是开国之君,但纯靠武力智术,德行比不上上古三代的少康;而且少康之所以武功不显,是因为记载缺失的缘故,于是群臣都被曹髦说服了(真服假服不好说)。
其实,如果换个角度考虑,曹髦的用意很容易理解。少康是夏朝第六代国君,少康的伯祖夏王太康在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叛乱下失国,少康的父亲相被寒浞所杀。少康是相的遗腹子,长大后于有仍氏任牧正,又逃至虞国任庖正,虞国君主虞思将其女二姚许配于少康,帮助少康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。
少康志在复国,派间谍女艾于浇,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,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,攻灭寒浞,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。姒少康大有作为,使夏朝的国力大大增强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
#秋日生活创作季#曹髦也是在曹魏大权旁落的局面下继位为帝,司马氏正如夺权的后羿、寒浞一样,正准备颠覆曹魏王朝。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类比,曹髦把少康当作自己的榜样,要靠德行中兴曹魏,扫除窃国的司马氏家族。
第二,问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。也是这一年的四月,曹髦在太学先后向博士们请教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里边的一些具体内容,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,问得一些博士哑口无言,这件事情被称为“曹髦问难”。
比如,曹髦就《尚书》中“稽古同天”如何解释问博士们,郑玄的解释是“尧同于天也”,王肃则认为是“尧顺考古道而行之”,哪种才是正确的?其实这牵扯到魏晋时期的郑学、王学之争。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,尧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做,是争论的焦点。
学术之争的背后,反映的其实政治立场之争。王肃党于司马氏,所以曹髦当然要支持郑玄的学说和解释,以此来反对司马氏通过禅让来窃取曹家天下。当然,曹髦的这些作为招致很多批评,有人就说曹髦“锋芒太露”,不懂得韬光养晦,白白让司马昭引起警惕。
256年,曹髦仅仅是一个16岁的少年,虽然聪慧早成,但面对司马家严密的掌控,他能有什么办法呢?学术之争,只是曹髦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,等被逼到无路可走的时候,曹髦只能拿起剑来,讨伐司马昭了。
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元子攸,曾说过这样一句话“宁作高贵乡公死,不作汉献帝生!”曹髦从被选为皇帝的那一天,面临的就是死局,但他没有苟且忍辱,他不断地尝试,不断地抗争,最终亲自拿起了剑,与其苟且偷生,毋宁高贵赴死!
曹髦的所作所为,展现了曹家最后的血性!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股市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