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与太子,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对相爱相杀的特殊组合。太子往往是长子,“皇帝爱长子”,作为第一个孩子,意味着自己后继有人,按理说亲情状态趋于满值。可“天家无亲情”,长子出生的太子,与皇帝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小,换句话说,太子要等很久才能获得皇帝传位。这种状况就挺人头痛,太子作为储君,一但在位日久,便会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大多会被推到风口浪尖,与皇帝爆发权力斗争。
明太祖朱元璋与懿文太子朱标剧照
所以说在政治的棋局中,随着时间日久,两人很难和平相处,如此种种亲情便显得无足轻重。对皇帝而言,为确保自己的权位,往往会不自觉的给太子找几个竞争者,夺嫡之争因此而来。对太子而言,为了早日接班,更为了解决挑战者,与父皇作斗争在所难免,发展到最后甚至会爆发政变。也正因此,历代太子大多无法顺利继位。
可是有一个朝代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大多很温馨,颇有一种民间父慈子孝之感,它便是:大明。大明十六帝中有14人立有太子,这14对天家父子之间大多温情脉脉,若其他朝代的皇帝与太子穿越过来,估计会羡慕嫉妒恨。
大明最有名的两对皇帝和太子组合,当属明太祖朱元璋与懿文太子朱标,及明成祖朱棣与明仁宗朱高炽这两对。朱标被世人称为史上最牛太子,地位之稳固绝无仅有。至于朱高炽,多次监国,连父皇都被戏称为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,看来父子关系也相当亲厚。而然其子蕲王朱瞻垠的生平,却向世人彰显事实并非如此。
朱瞻垠生平
朱瞻垠(音yín),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庶四子,生母恭靖贤妃李氏。
明太祖时期,因宗室人口稀少,每一个孙辈都是重要的资源,故《明太祖实录》忠实的记录了洪武时期出生的各位皇孙生辰。永乐时期同样如此,《明太宗实录》几乎记录了所有太子系孙辈的生辰。
之所以用“几乎”,是因为存在例外,朱瞻垠便是那个意外之一。《明太宗实录》中有关他记载仅有一条:永乐十九年(1421年)十月十三日,皇第四孙朱瞻垠薨逝。
“壬寅,皇第四孙瞻垠薨,上深悼之,辍视朝三日,赐祭,追封静乐王,谥庄献。王,皇太子第四子,母李氏。王资禀明秀,孝友夙成,自幼頴悟好学喜儒术,为人谦和恭谨,左右近习无所假借,闲暇攻为诗文。上及皇太子皆爱重之。薨年十七,葬昌平宜山。”(《明太宗实录》)
明成祖朱棣剧照
也就是说实录没有记载朱瞻垠的生辰,故他的生年不详。王世贞在《弇山堂别集·亲王》中,称朱瞻垠“仁宗第四子母(阙)永乐四年(阙)日生”。即生于永乐四年(1406年),至于具体日期及生母,不好意思他也没能搞清楚。
由此观之,强如王大史学家,也没能一睹大明玉牒的之貌,故《弇山堂别集》关于大明宗室的记载,多少存在些谬误。该条记录,即便是“永乐四年”这个时间点,也存在问题。
实录明确记载,朱瞻垠去世时,年十七。古代都讲虚龄,按此推算,他应当生于永乐三年(1405年),而非《弇山堂别集》宣称的永乐四年,再具体的则无从考据。
据实录记载,朱瞻垠自幼聪慧,为人孝友,为人谦和恭谨,尤喜读书习文。永乐年间,司经局冼马姚友直奉命教授皇太孙朱瞻基,顺带着教导朱瞻垠。他对这位学识渊博的洪武进士非常尊重,但凡有所建言建议,必遵从行之。
“(正统三年正月)甲午……太常寺卿姚友直卒。友直,名益,以字行,浙江萧山人,洪武甲戌进士,授中书舍人,累升司经局冼马。永乐中,宣庙为皇孙时,奉命授书,并授蕲献王,凡所顾问,必以止,对王以宾礼待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》)
也正因此,朱瞻垠深受皇祖父朱棣和父王朱高炽喜爱。对其英年早逝,明成祖深感惋惜,为其辍视朝三日,并追封他为静乐王,赐谥庄献。
祖父与父王矛盾的见证者
朱瞻垠的爵号来源于山西太原府静乐县(今山西静乐县),符合永乐及以后以县名为郡爵的惯例,且为二字王,明显属于郡王一级。谥法“端一克诚曰庄”,“博闻多能曰献”,这明显是一个美谥。
表面上看,朱棣这个皇祖父对朱瞻垠很是在意,可细细思索却不是那么回事。
“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,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,授以镀金银册、银印。女皆封郡主,赐诰命。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,朝廷授以金册、金宝,立为王世子。”(《皇明祖训·职制》)
静乐县天柱山
按照明太祖留下的这份朱明皇族最高行动指南,朱瞻垠兄弟及各位叔伯兄弟年满十岁便可受封郡王。
可事实呐?
终永乐之世,除长房嫡长孙朱瞻基、二房嫡孙朱瞻壑这两个大宝贝,分别被册封为皇太孙和汉世子外,其余诸孙不管年龄是否符合,都没有进行册封。对朱瞻垠的追封便是一个明例,他去世时年已17,早就可以受封郡王。
会不会因削藩需要,而故意不册封诸孙,以给世人、给诸弟、侄子们一个交代呢?
的确,永乐朝最后一次大封宗室发生于永乐二年(1404年)四月初四,其后再无大规模册封。但小规模的册封依然存在。比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四月,也即静乐王朱瞻垠去世前半年,在前来朝觐的十六弟庆王朱栴的奏请下,下诏册封其诸子爵位,除朱秩煃被册封为庆世子外,其余四人受封郡王。
由此可知永乐二年大封之后,不是不封,而是卡得很严。既然如此,册封诸孙份属正常,奈何明成祖不愿做。
作为祖父,如此对待孙辈,唯一的原因便是他与自己的继承人存在不小的矛盾,为此不惜打压孙辈,给长子培养竞争者。
朱棣在父皇的培养下,文韬武略都在水准之上,可自幼的军旅生涯,特别是之国北平后的近二十年间屡屡领兵出征,一路把他往马背上的大将军方向推。以至于靖难成功君临天下后,依然喜欢亲征。
几个儿子中,老大燕世子朱高炽亲近文官集团,受其影响理念与老父亲多有不同,加上有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这个殷鉴在先,多少让他有所不喜。反倒是老二高阳郡王朱高煦,喜欢驰骋疆场,武功赫赫,被老父亲认为“类己”。老三朱高燧在大哥、二哥的遮蔽下,显得有些默默无闻,可其实能力也在线,靖难期间就有过出色表现。
明仁宗朱高炽三兄弟剧照
受此影响,称帝之后朱棣一度有换继承人的想法。考虑了近两年,才屈从于传统,正式册封老大为皇太子、老二为汉王、老三为赵王。
虽然出巡、亲征期间,需要借助长子出色的内政技能,可并不妨碍给他找对手。
先是放任汉王朱高煦留京,与大哥打擂台。奈何长子的段位实在是高,又有皇太孙朱瞻基助攻,几个回合下来把朱高煦挤兑的几欲发狂,连谋逆这等大逆不道的心思都不由窜起,因此出局被打发到乐安州(今山东省惠民县)。
老二出局,又开始培养老三。对此,明成祖早有布局。
永乐三年(1405年)命赵王出镇老巢北京顺天府,直到迁都成为定局的永乐十五年(1417年)止,朱高燧镇守北京长达12年之久。永乐十五年,朱棣巡狩北京,从此常驻,朱高燧的镇守之职也被剥夺,以河南彰德府为赵国藩地。可终永乐之世,朱高燧都没有之国。
朱高炽与朱高燧的斗争更激烈,连皇帝身边的红人太监黄俨都参与其中,协助赵王殿下对付太子。双方斗得有来有回,最终通过疑点重重的赵王谋逆案将三弟淘汰出局。
表面上父慈子孝的皇帝朱棣与皇太子朱高炽,暗中却斗的十分激烈,好在双方都坚守了底限,斗而不破(估计明成祖篡位这个黑点起了很大作用)。但朱瞻垠等皇孙想要爵位,那就别想了。
阿越说
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七月十八日,明成祖在回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(今内蒙古多伦西北),享年六十五岁。八月十五日,皇太子朱高炽即位。
悬在头顶的利剑消散,朱高炽这位新皇帝的内心估计是十分复杂的。许是为出当年被父皇打压的恶气,他一上台便册封诸子。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,册封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,其余诸子为亲王。同月二十一日,又追封静乐庄献王朱瞻垠为蕲王,追谥曰献。
对朱瞻垠而言,虽出身皇家,在世时为当朝皇帝长支的皇孙,可直到其去世,依然是个顶着皇孙名头的白丁。辞世后,先后被追封为静乐王、蕲王,也不过是为其身后名,而给予的郡王、亲王名号,这爵位似乎与他有关,又似乎与他无关,毕竟他至死都没成婚,没有留下后代,不论是静乐郡国、还是蕲王国,在册封的同时,也是其被除封的那一刻。
昌平天寿山全景
即便如此,蕲献王殿下在九泉之下依然不得安宁。实录称他的坟园位于昌平宜山,具体位置不详,结合后续记载当是西山余脉,估计离大明帝陵所在的天寿山不远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中秋,学父祖御驾亲征的明英宗,在土木堡一举将大明精锐葬送。事后大获全胜的也先,统帅瓦剌大军继续东进,攻打大明京师北京城。在明代宗与于谦这对霸气君臣团队的带领下,大明赢得北京保卫战,可京畿地区却被祸祸的不轻,连长陵、献陵、景陵都遭到侵犯。近在咫尺的蕲献王坟园也没能逃脱,蒙古铁蹄的踩踏。
战后,朝廷派员评估蕲献王坟园等位于京郊亲王坟园的受损情况。可此时朝廷忙于战后重建工程,因此一时间无暇顾及。直到景泰中期才对蕲献王坟园进行修缮。
“(正统十四年十一月)癸卯……滕怀王、卫恭王、蕲献王、越靖王诸坟为达贼所犯,其供器俱被掠去,有司以闻。命太常寺往视,补之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·废帝郕戾王附录》)
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股市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