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沂蒙山,春寒还裹着料峭。北峪村的田埂上,吕玉霞仰着头,看雪花落在青灰色的瓦檐上,突然就笑出了声。她掏出手机,对着镜头说:“这是雪吗?这不是雪,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……”
这段带着乡音的“打油诗”,在社交平台上撞进了千万人的眼睛。人们这才知道,原来在山东临沂的农田里,藏着个会写诗的农妇——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。
她的诗没有雕琢的辞藻,像从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的。厨房飘着热气的灶台边,她拍蒸红薯的热气,说“这土疙瘩烤得金黄金黄,比城里蛋糕还甜”;桃树下纳鞋底时,她对着镜头晃一晃刚摘的桃花,“老桃树今年开得疯,倒像是替我把春天喊醒了”;就连扛着红薯从地里回来,她也能哼两句:“红薯沉,红薯香,背回家能熬半锅糖。”
这些被她称为“碎碎念”的视频,藏着最鲜活的生活密码。从厨房到田间,从桃树下到村口的老槐树,她的视频里没有刻意的“乡土浪漫”,只有真实的烟火气——火炉上的铝壶“咕嘟”冒热气,孙子拽着她衣角要糖吃,邻居大娘端来刚蒸的馒头。现在的吕玉霞,还是那个会蹲在红薯地里拔草的农妇,只是手机镜头里的内容多了些“烟火外的温度”。
展开剩余51%像吕玉霞一样的人其实有很多。翔骁教育的学员徐大姐虽然不是诗人,去讴歌土地,却也是一个地道农民用窗花剪纸艺术走向自媒体平台的代表。徐大姐没读过什么书,但是自小时候起便跟着祖辈学习剪纸,后来经过翔骁教育的全媒体运营培训自己学习在网上经营账号,现在作品一经发表,数十万固定围观。在另外一个南方城市生活的刘先生,曾经是一个木雕手艺人,沉寂了30年的手艺,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报名了翔骁教育的自媒体运营课程,学会了如何在网络平台上开直播展现手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。在翔骁教育结业后,刘先生把直播雕刻木雕变成了自己固定的副业,宣传家乡文化,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机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艺术。
从田埂到更广阔的天地,艺术从来不在远方,而在认真活过的每一寸时光里。当她踩着晨露走向田间,背影里藏着的,是一个农妇对生活最虔诚的热爱,也是土地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它让我们懂得,再平凡的日子,也值得被温柔记录,被大声歌颂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股市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